我為什麼要念博士

最近好像很流行討論要不要念碩士, 像是xdite的我不會念碩士和彭明輝的不甘不願地念碩士。在美國則是看到Matt Welsh寫了Do you need a PhD?討論該不該念博士。我在MIT博士班已經念三年半了,預期今年六月要畢業,剛好可以在30歲前畫下一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在畢業之前就順便利用這篇文章總結一下我的感想,也可以讓未來更多迷惘的人看清未來的各種選擇。簡單的說,如果讓我重來一次,我還是會念碩士班還有博士班。我知道很多人在選擇要不要念研究所時,是看對未來的就業有沒有幫助,甚至是沒有選擇的空間而被家長強迫升學。我從國中起就很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但我並不是會做長遠規劃的人,而是走一步算一步,因為我覺得世界變得太快,提前規劃五年十年後的職業道路並沒有太大意義。所以我雖然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寫程式和研究新東西,但我一直到大四才決定要念碩士班,到了碩士班才決定要念博士班。念書一向不是我的興趣,高中沒認真上過幾堂課,然後靠著程式比賽混進台大。在台大時我也都不去上課,整個四年我唯一全勤的課是大三的compiler,因為這是唯一一堂讓我覺得去課堂裡聽課比自己念還要有效率的課。但雖然沒去上課,我可是很認真寫作業的,尤其是程式作業我都會做把所有可以做的bonus全做完,有空的話還會自己多加一些有趣的功能。也因此到了大四時,我的成績還能勉強進入推甄台大研究所的門檻,等於可以免試直升碩士班。但除了學校生活外,我從大一時就在學校外的網路公司兼差寫程式和做顧問,同時也在系上的工作站實驗室幫忙管理一堆伺服器和Linux主機,到大四還同時在另一個startup公司打工兼差,所以生活其實還蠻多采多姿的。在當時(2005年)這種情況下,其實不太難決定要不要念碩班,因為 1) 我還不想當兵 2) 我當時這些打工的收入其實比一般大學畢業生起薪還高不少,而且我花在這些工作的時間很少,每個禮拜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自由運用 3) 我找到了一個好老師,給我很大的空間可以在碩士班做任何我想做的題目。於是我就這樣繼續待在台大念了兩年的碩士班。在碩士班時,我最大的收穫是打開了眼界,透過世界頂尖的論文知道了這領域中最先進的研究和問題是什麼,也慢慢了解MIT、Stanford、Harvard那些世界頂尖的大學都在做什麼研究。我雖然喜歡寫程式,但也不喜歡老是一直寫簡單的留言板或是blog這種書本上的萬年範例程式,只有一直做新東西才能激起我的熱血。慢慢的我也發現念博士班可能是最適合我的路,可是同時我也有幾個掙扎的地方 1) 要念博士班就要去國外念最好的學校才有意思,那就得先花一年當兵,而不能找個公司做四年國防役而不當兵 2) 博士班平均要念六年,同樣的時間如果我在台灣工作,損失的機會成本是台幣一千萬以上加上六年的年資 3) 出國唸書要離開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朋友、家人,要用很破的英文在獨自國外生活 4) 博士畢業實際上會減少就業機會的選擇,尤其是在台灣,真正需要博士的企業非常少。我在台大認識很多人都有出國唸書甚至在國外工作的夢想,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些障礙都不是問題。但對我來說,出國唸書最大的誘因只是有機會在世界頂端的學校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和全世界最厲害的人一起工作,至於是不是要在國外工作則是想都沒想過。想清楚這點後,我立定一個目標,我只申請我最想去的兩家學校,如果上了而且有獎學金我就去念,不然就算了。最後的結果是我幸運的申請上了MIT CSAIL,指導教授也能給我獎學金,所以我現在才會在這寫這篇文章。回過頭來看,現在很慶幸我有決定要嘗試一下申請MIT,即使當時看起來成功的機會渺茫。而這幾年念博士班帶給我的收獲,也遠大於當初的想像,在美國可以得到的各種機會更是在台灣一輩子也碰不到的。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在經濟上會損失很大的機會成本,但實際上美國各種科學和工程科系的博士班都有獎學金(RA、TA、或fellowship),以MIT這種私立學校來說,一個教授每收一個人就要幫他付一年總共七萬美金的學費和生活費,當初我即使在竹科爆肝做不是很喜歡的工作,一年的收入也不會比七萬美金多多少。當然,以帳面上的收入來說,博士班念完是存不了多少錢的,因為七萬美金一半是要拿去繳學費,剩下的生活費也大半要繳房租和吃飯過生活。在台灣工作六年可能可以買個房子,但在美國念完博士班只會得到一個博士學位和少少的存款。那話說回來,這個博士學位到底值不值得?如果在四年前還在台灣時的我來看,我會說我不確定,但在MIT待四年後,我會說「200%值得」。首先最大的「福利」是在完全自由的環境下(包括經濟上的自由,選題目和選合作夥伴的自由),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一起研究各種既有趣也有挑戰性的問題。這種機會非常難得,如果大學或碩士畢業就去工作,一定會在題目和合作夥伴上受限;如果自己創業,就會在經濟和合作夥伴上受限;於是念博士班成為唯一可以同時得到三方面自由的最佳選項。至於對於能力的增進方面,最大的收穫是英文變好了,可以輕鬆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溝通,讀寫英文論文也是跟吃飯一樣簡單。另外就是「做研究」的能力,雖然我覺得我本來就是一個靠自己學習和研究新知的人,但博士班的訓練是把這件事變得系統化,讓我可以幫更多人學會這樣的能力。做研究的能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面向,是判斷什麼題目才是有研究價值的,而什麼是沒有的。如果沒有這項能力,不管未來做什麼事都很容易瞎忙,例如說花很多時間做一些簡單瑣碎的小事、研究一個一百年前早就有人完全想透的問題、或是卡在一個早已被證明不可能有解的問題上。至於念博士這幾年的年資和可能減少的工作機會,現在看來實在一點都不重要。因為一旦畢業後,打開的門是「全世界」頂尖企業和研究機構的機會。資訊科學的博士在美國出路非常廣,我都還沒畢業就一天到晚收到各式各樣獵人頭的信,除了矽谷那些大大小小的軟體和網路公司外,華爾街的hedge fund都是直接開出矽谷兩到三倍的價碼在搶人。如果對這些沒興趣的人,也很容易到大學或是大公司的研究機構中繼續做研究,或是直接加入學校附近上百家的startup中當個CTO或tech lead。這些機會如果我當初待在台灣,就一輩子也見不到甚至聽不到。(我在台灣時甚至沒聽過hedge fund這個詞,也沒聽過有哪個念資訊的會去這種公司。但實際上美國最厲害的幾個hedge fund全都是用數學、物理、資訊的博士用非常科學的方法在賺錢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前MIT教授James Simons開的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世界很廣大,相較之下台灣真的是一個小小島。如同Sega的《我為什麼離開 Google》說的一樣,台灣沒有軟體產業,甚至在其他產業中也很少有軟體專業能發揮所長的舞台。我希望台灣能夠更好,但同時我也覺得每個人的眼光應該放遠放大,看向世界和未來十年二十年,而不是聚焦在台灣、中國和未來的兩三年而已。Disclaimer: 這篇文章不是要鼓勵每個人都念博士,我知道很多人對於學術研究沒有興趣和熱情(其實我也不太有,我只是喜歡打造新東西而已)。但是,眼界、研究和實作能力的培養則是每個人都能自己做的,這些才是真正影響一輩子的事情。閱讀全文